老北京民俗圖,布面油畫,90×360公分 (三聯作) ,2010
人和地方是有緣份的。
1990年大學聯考結束後與家人隨旅行團周遊大陸,北京是其中一站。當年旅行團安排的行程,基本就是走馬看花加觀光商店購物,每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都很短。北京留給我的印象,只有八達嶺長城、明定陵地宮、珍寶收藏遠不及台北故宮的北京故宮本尊,以及人多到看不清園林的頤和園。我們應該有去王府井,可我一點也不記得那兒的樣子,對北京街面景象的記憶同樣留白。
第二次進京已隔了一紀,在2002年夏末。那時我剛從美國搬回台灣兩三個月,比較清閒,恰巧父母要到北京辦事兼探親訪友,於是便隨同前往。這回時間較充裕,行動也自由,北京舊城區的著名景點差不多都有去到,還來了一趟三輪車胡同遊。當時交通已經很擁堵、地鐵線明顯不夠,胡同成片的拆、到處是建築工地和鷹架。以一個遊客的身分,對這個城市談不上喜歡與否,只感覺看不清全貌、不知它將何去何從。當然,我完全沒想到自己四年後會搬到北京居住。
2006年的夏天,一個工作機會把我從台北帶到北京。這應了前面提到的緣份──這份工作的真正作用似乎就是讓我遷居北京,因為三個月後我就辭職了。然而住所已經簽下一年租約,東西也都安頓妥當,沒必要立刻搬遷;於是就這麼著,在北京正式開啟了我的職業畫家生涯。
當人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時,看事情的眼光會和遊客截然不同──他面對的是日常生活,而非觀光景色。我住在四環外,周邊區域的一切都和歷史文化沒有任何瓜葛。生活在北京,而沒有身在北京的感覺──我所認知的北京,是從文學裡來的:林海音的城南舊事,王度盧的寶劍金釵、臥虎藏龍,還有其他散文雜記;我想像中的北京,是悠遠、深邃、具有獨特的古典情調與美感、森嚴的王城下流動著與命運抗爭的不屈活力。成為登記有案的北京臨時居民後,我理解到前述的一切只存在於想像裡。也許過去那些曾經是事實,但現在都已煙消雲散。
既然來到這個地方,還是應該儘可能去了解當地真實面貌,因此我時不時在城內外行走。親身用雙腳踏過地面,才有感受;坐在汽車裡能見到的,不過是窗外的浮光掠影。我穿行於胡同裡,七、八○年代建設的居民區,摩天商業大樓區,租金高昂的公寓樓盤,別墅區,地處偏遠的超大批發市場,城中村…等等。不只一次,整條路上只有我一個步行者,其他人都有代步工具:卡車、貨車、私家車、計程車、三輪車、自行車,以及馬車。
除了獨自遊走,我也透過與當地人的交流來拼湊北京的面貌。我家族在北京有親戚,其中並有世代居住於此的正宗老北京人。他們原本在城內有個四合院老宅,但不能倖免被城市改造的巨輪碾成碎片。那房子保留下來的,只剩幾扇雕花門窗,如今裝設在搬遷後的公寓裡。當長輩親戚說道:「他們(政府)不讓我們住這、要攆我們走,也沒關係,可為什麼非把好好的房子給拆了?」他語氣裡的傷感,我聽著覺得心痛。另外有一回,夜裡從三里屯的餐廳吃過晚飯出來,坐上計程車,經過一幢即將竣工的巨型建築物時,司機說,他的姑母原本住這塊地,拆遷後被安置在五環外。「如果他們拿這塊地蓋漂亮的機關大樓,也就罷了,可結果卻蓋這種醜不拉嘰的大酒吧。」他語氣裡的怨忿,我聽著覺得心酸。以上是我印象最深的兩段話。
像其他來北京的外國人一樣,能夠讓我喜愛的還是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築與物件;即使大多時候它們徒具外表形式,但至少比連形式都沒有的要好些。所以,南鑼鼓巷這類地方成為我較常去的休閒場所。搬到北京的第二年,某日至南鑼鼓巷遊玩,看見街邊新開一間極小的鋪子,標榜「北京最便宜的剪紙」,便進去瞧瞧。在店裡買了一張橫幅四尺、紅色的紅樓夢,一張三尺餘寬、黑色的老北京民俗圖,和一包十張黑色的小剪紙;老闆還送我一張百福字圖。那包小剪紙裡面有兩張少見的風景主題,設計非常漂亮;其一為冬天從室內看院子裡僅存枝條的樹木,另一是小橋通往濃蔭覆蓋下的小門,我假設其為夏天。同年冬季,我開始計畫創作以老北京為題材的作品,想到剪紙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,便決定嘗試將剪紙風格融入油畫。手邊已有冬、夏的風景剪紙,另蒐集些資料自己製作春、秋剪紙圖樣,湊成四季;加上老北京民俗圖,整個系列就相當完整了。
四季的創作先進行。在書店裡東翻西撿,最後選中「北京胡同」(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,2005)作為我的參考書。用該書裡的幾張照片為藍本,再發揮我的想像力,完成春、秋的剪紙黑稿製作。由於剪紙只有明暗(黑白)資訊,畫裡光影色彩全靠想像來填補,創作過程可謂絞盡腦汁,非常辛苦。四季系列(每張畫的意象另篇單獨表述)於2008年完成之後,受展覽安排和其他計畫影響,老北京民俗圖的創作一直拖到09年底才開始。
我把原本民俗圖剪紙的構圖做了些調整,一方面是配合畫布的寬高比,同時也改掉部份不夠美觀的設計與多餘的線條,但整體的明暗分布仍嚴格遵守剪紙的規律。原作設定的場景以兩處北京名勝做終始-左端為白塔寺,右端是銀錠橋,整幅畫即是描繪這兩點之間的典型街面光景。
為使畫面更加豐富有趣,我加入了時間軸──以左端為起始,早晨的陽光直射白塔東面,使其明亮耀眼;尚在圍牆陰影裡的胡同呈現冷涼的色調,而陽光所及的牆頭則染上一層淡紅。人們開始出門活動。迎親通常在早上;宅子內異常的光亮(室內光線本應較暗)意味著新嫁娘即將走入幸福溫暖的新家庭。時間隨場景向右推移,日光的溫度也逐漸升高。近午時分,餐館積極招攬生意,還有三輪車小販,乘騾車外出的官員,賣瓷器的商人,熙熙攘攘於街面上。日頭西斜,訪親友的婦人道別回家,茶館卻敞開著門,隱隱有笙歌傳出。店家點亮了屋簷下的燈籠,街角的老大媽們還在閒磕牙,孩子們纏著賣糖葫蘆的不放。銀錠橋上有人徘徊等待。尋常而又熱鬧的一天。
在本圖中,建築物佔了很大的比重。當然,若沒有這些老房子,北京也就不成其為北京了。由於剪紙原稿不含任何色彩方面的資訊,為提高畫面的真實感,我多次到城中僅存的胡同區,觀察建築物部件的裝飾配色,以及不同時間陽光在黑瓦灰牆上造成的顏色變化。我想要營造的,是同時具有高度圖案化風格與真實感的畫面。這裡所謂的真實感,並非與真實情況完全相同,而是提供恰好足夠的資訊,使觀者得以正確解讀場景發生的地點與時間,不至於感到突兀或矛盾。
從實際動筆起算,四季與老北京民俗圖前後加起來,耗去我整整八個月的時間與精力。最後呈現的,並不是眼下真實的北京,而是那些曾經深愛這個城市的人,共同記憶與想像中的北京。我製作老北京系列,是為了向他們致意。
2010.11.02於北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