仿燕文貴奇峰萬木,布面油畫,60×60公分,2018
燕文貴,奇峰萬木,絹本設色冊頁,24.5×26公分
「不為閒點綴,惟是具雄渾,樹結琳琅藪,峰開虎豹門。青雲原有路,玉筍若無根,相國寺中壁,空存高益言。」
上面這篇是乾隆御製詩,與燕文貴奇峰萬木裱成對頁(還好沒直接題在畫面上,可能因為團扇面太小),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,已核定公告為國寶。不過,此畫雖號稱「燕文貴奇峰萬木」,根據現代學者考證,應非活動於北宋時期的院畫家燕文貴所作。一者畫面上並無款印,僅憑舊題簽;再者其風格與燕文貴無關,學者研判可能是南宋初期,受李唐(約西元1049-1130年後)影響下的畫家精心之作(參照故宮出版品「國寶的形成:書畫精華特展」)。整理故宮網頁導覽文字關於此畫作者的考證如下:
燕文貴善畫壁立千仞的山水,也善於點置人物與精巧的樓觀建築,景致獨特。這幅作品中除了峭拔的奇峰外,並未見有燕文貴畫風的特點。而由山石的造型、皴法、樹法、點苔、設色等來看,也都與南、北宋之交院畫家李唐的「江山小景」卷相似,不過染色較淡,墨筆皴擦歷歷可見,勾勒山石輪廓及畫樹點葉的用筆較為柔和,不似同出一人,應當是一幅南宋習自李唐風格的作品。十二世紀後半至十三世紀,南宋偏安之局已定,山水方面,馬(遠)夏(圭)風格的小景冊頁為主流,大多作平遠構圖,畫面留白較多,此幅取高山雲峰之景,仍保留北宋巨嶂山水的餘蘊,應早於這種風尚。畫幅中間並無裝有扇柄的折痕,原來可能是方幅,邊緣破損,後人剪裝成團扇形。
雖說此畫與燕文貴無關,但我還是想在此介紹一下名畫家。整理自故宮網頁:
燕文貴(或作燕貴、燕文季,967-1044),浙江吳興人。原本是軍中僕役,於太宗朝駕舟至京師,受高益舉薦,進入翰林圖畫院,參與相國寺與玉清昭應宮壁畫製作,真宗時升任圖畫院祇候。燕文貴長于山水,並能作人物、界畫。初師郝惠,但不為師法所限,所作山水,細密清潤,富有變化,常在山水之間,點綴各種村落、漁艇、行旅、舟車等細節,並結合界畫畫法,尺幅之間,景物精緻細膩,自成一家,人稱「燕家景致」。
我另外搜尋到故宮典藏的兩幅燕氏作品,尺寸與「奇峰萬木」相近,附圖如下。另外再放上李唐的「江山小景」卷,做一比較。幾張圖擺在一起,確實「奇峰萬木」較近似「江山小景」,而非其他燕氏作品。
話題回到我的仿作~從年輕時候起,歷代山水畫我就偏好唐宋的大山大水。宋代水墨畫風發展到非常精細寫實的境界,當初我選中「奇峰萬木」,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單點透視、逼真細膩的繪畫表現法,使雄奇壯闊的景色如在目前;畫面雖小,氣勢十足。至於定色調的部分,乾隆爺倒是幫了大忙~御製詩一句「青雲原有路」,讓我決定設雲彩為青綠色;加上前一句「峰開虎豹門」,所以這條「青雲路」,必然從雙峰門中穿出;青雲路指向光明前程,因此遠處紅光燦漫,一片欣然。近景方面,由於原畫表現的一大重點,便是濃密且根根分明的樹葉,這部分我既不能含混帶過,也不能依樣葫蘆~為求層次豐富的色彩表現,我慣用粗麻畫布,亦即捨棄了極端細膩描繪的筆法。不過既然要仿這幅奇峰萬木,還是得賦予整體畫面一個精緻的氣氛,故而我用層層疊疊的月牙勾點,模擬松針叢叢向上的姿態,同時豐富的色彩變化,成功堆砌出林木的量體型態,從而呈現細膩真實的視覺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