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瀾園遙想|系列詳解

       《安瀾園遙想》由十幅尺寸皆為60×60公分的油畫組成,畫面涵蓋園區中島(主建築群)及四大池水域週邊景致;每幅圖雖以單一建築命名,但除了表現室內景的古藤水榭,其餘圖面皆涵蓋三處以上景點,讓觀者可藉此建立明確的相對位置概念,建構出園林的整體樣貌。十幅圖的次序乃依照遊園路線安排:從進入中島主建築群的小石梁橋開始,西行穿過古藤水榭,來到環碧堂前,再繞行向北過橋到賜安堂,繼續西行至水邊碕石磯,然後進入西池的竹深荷淨,接著往東南走到天香塢,再續向東南行至群芳閣,之後沿南池西岸經漾月軒行至南岸的南澗亭,夜間於漾月軒賞月——對岸(東面)燈火處為十二樓,樓外即是園門。各圖面景色構成,係配合先人的讚詠詩文,納入日夜晨昏與四季變化,呈現園林多采多姿的風情和文人意趣。

小石梁

時間:春季早晨
包含景點:小石梁、古藤水榭、環碧堂、逍遙樓(屋角)、掞藻樓、赤欄曲橋、雲林山

詩源:
隔塵便是白雲鄉,笑指溪橋擬石梁。
行過東西殊縹緲,水分南北自汪洋。
高梧影直閒垂釣,雙柳蔭濃坐納涼。
最愛月明風靜處,淵魚極樂鳥迴翔。
——清 陳元龍【遂初園詩十八首】之小石梁

本圖中視覺焦點落在古藤水榭,整個構圖其實在向申石伽的《環碧堂》圖致敬;有趣的是,申氏圖題為環碧堂,畫面上最顯眼的卻是古藤水榭,因其視角選取的緣故。申氏此圖是其全本圖冊中,視野最開闊、也最接近實景者,且他應該有參考遂初園詩,故在小石梁橋東設高樹(高梧?),樹下條凳似可供垂釣者歇坐;畫面下方兩棵大柳樹,也似呼應「雙柳蔭濃」之句。由於我已決定畫古藤水榭的室內景,本圖便以小石梁為題,畫面右下半仿照申氏構圖,加上岸邊垂釣人,以及水上飛燕,再扣「鳥迴翔」句。水榭中坐女子,呼應《古藤水榭》畫中人,自然也必在紫藤花開的春日;至於一男一女是否遙望傳情,或各顧各的休閒,就留給觀眾浮想聯翩吧。

古藤水榭

時間:春季早晨
包含景點:古藤水榭(室內)

詩源:
池迴岸斗見泱泱,水榭空明繞曲廊。
蘭薄當階清影動,古藤垂架綠蔭涼。
風來嶺畔飄林翠,月到波心射屋樑。
簾幙不施貪騁目,畫圖一幅似瀟湘。
——清 陳元龍【遂初園詩十八首】之古藤水榭

本圖是整個系列的第一幅構圖,也是唯一的室內景,理由是紫藤花架位於水榭後方中庭,若想描繪垂花繽紛紫色浪漫之景,只能把佇足點設在中庭,目光穿越水榭望向瀟湘湖山了。然而本圖的室外景,可說是全系列視角扭曲最巨之處——實際上水榭與對面假山之間的湖面距離,從中庭無論如何變換視角,皆不足以讓水岸位置在畫面上拉這麼高,樹頂天空也無法露出;為了構圖美觀,我等於把假山推遠/湖面拉寬近一倍距離。地面花磚採用低頭俯視的角度,至台階則平視。階前數盆蘭花,呼應「蘭薄當階」語;室內傢俱用紅木加鑲嵌貝殼飾邊,純屬我個人喜好。既是瀟湘,該有仙子,於是就成了美人圖。我確實把自己置入本圖,但不是那女子,卻是那隻虎斑貓——在全宇宙最舒爽的位置。女子的主要象徵自然是我姊姊,但也指涉陳家歷代被封建制度埋沒的才女們——例如父親的外祖母,當年陳家書房(私塾)第一名,因性別無法應考出仕;嫁給鄉紳、無師自通成當地名醫,兩個寶貝女兒(我祖母的姊姊)嫁入豪門卻被婆家虐死,自己中年便鬱鬱以終……然而她們在我的陳園宇宙裡,是獨立自主、安然閒適的;新時代不再有性別悲劇。

環碧堂

時間:夏季晌午
包含景點:古藤水榭、環碧堂、逍遙樓、清映軒(曲水流觴)、掞藻樓、賜安堂(屋角)

詩源:
疎簾曲檻水中央,風月煙霞翠一堂
日暖波光搖素壁,晚晴山翠入迴廊
畫圖凝綠多生趣,几硯浮雲自有香
隔斷紅塵依碧綠,蕭閒無事對滄浪
—— 清 陳元龍【遂初園詩十八首】之環碧堂

本圖的視角,取自遊人立於東池南岸假山頂觀景亭往下望的視線;這個角度才能一覽環碧堂正面及其後的逍遙樓。名為「環碧」,除了堂前一汪綠水,四周必然綠樹成蔭;又「無竹令人俗」,所以堂側至少也得種一叢竹子。夏天是樹葉最翠綠、又當池裡荷花盛開的季節,乃環碧堂名實相符最佳之時。詩句「日暖波光搖素壁」,所以時間設定在晌午,日光最強,白牆在屋簷的陰影下,同時受週邊綠葉的映照,而呈現微青色調;又有水面波光反射到牆面上,現出一道道不規則的亮紋。湛藍天空飄著疏落幾朵白雲,陽光正烈,人們都待在室內;環碧堂東側的古藤水榭裡,一人畫圖一人觀看,「畫圖凝綠」、「几硯浮雲」。堂西臨水處為曲水流觴,其後的清映軒則是我擺在那兒的——自陳元龍的遂初園之後,陳園幾經擴建,其中建築有所更迭,我推測遂初園時期的清映軒,後來改建成掞藻樓(曲水流觴旁的二層建築);不過既然十八首詩裡包含清映軒,我便將其設定為三面開敞的小軒,夾在環碧堂與掞藻樓之間,貼著曲水流觴。掞藻樓前可泊舟,於是設置平台達水面的階梯。

賜安堂

時間:冬末春初晌午
包含景點:赤欄曲橋、掞藻樓、澂瀾館、煙波風月亭、逍遙樓、賜安堂

詩源:
雪海飛來一片霞,冰容幻影出仙家。
廣寒宮裡雲成彩,群玉山頭氣自華。
風引濃妝香倍遠,光凝茜服日初斜。
靈丹暈就胭脂頰,爭向寒林認異葩。
—— 清 陳元龍,【園中早梅】之三

本圖採取從群芳閣樓上朝北望的視角,左下近景便是群芳閣所在的山腳,右下赤欄曲橋通往掞藻樓所附小院,院後是澂瀾館,館後迴廊連接煙波風月亭和逍遙樓,樓後乃是一條小澗,上架木板橋,過橋便是梅嶺,嶺西即為賜安堂,為全園最高建築,樓高三層、四面如一,堂西則是雲林山。堂前水域(至曲橋)稱為大池,為安瀾園中最大水面,環碧堂前則是東池。本圖的詩源,沒有採用遂初園十八首裡的賜安堂,而取陳元龍的一首詠梅詩,主要為了強調實為園內第一名勝的梅嶺,冬末春初梅花綻放的盛況。附帶一提,江南很少降雪,吟詠安瀾園的詩作,沒見一首描述冬雪的,卻有大量的詠梅詩,因此《安瀾園遙想》的季節設定基本是三缺一,只好用賜安堂的梅嶺,勉強跟冬季沾上邊。我選的這首詠梅詩,「雪海飛來一片霞」,意指白色花海中有一株紅梅,讓畫面色彩更豐富;據記載,安瀾園種植的梅花品種繁多,於是我又加一株臘梅在旁。值此季節,柳、桃、杏樹仍是枝幹光禿的狀態,而賜安堂周圍的松竹長青,澂瀾館旁叢竹、掞藻樓小院裡的桂樹也綠意尚存。乾隆駐蹕陳園時,以賜安堂為寢宮,後人皆稱寢宮而不名;但我的創作就是要強調此乃「陳家花園」,故沿用舊名。遂初園時期的賜安堂,應該只有一層樓(安瀾園圖《南巡名勝本》畫一層樓、《南巡盛典本》畫兩層樓),顯然乾隆駐蹕之後才大興土木擴建成三層,因此我在立面設計上,特別採取白色與銘黃色牆面的搭配。《失落的安瀾園》所製的復原效果圖,把寢宮的屋頂做成十字脊,跟紫禁城角樓一樣;不過我既然沒把它當成寢宮,十字脊屋頂便有踰制之嫌,於是我將賜安堂設計成中央天井的形式。二、三樓的窗戶,則仍舊呼應遂初園詩句「八窗風月疑塵外」——各樓層一面兩窗、四面八窗;一樓則參考板橋林家花園來青閣的正面,設計成每面各三組六扇門(十八扇門)。

碕石磯

時間:夏季黃昏
包含景點:碕石磯、翠微亭(雲林山)、環橋、方勝之形亭、水閣、竹深荷淨

詩源:
山阿水澨正涼初,坐愛磯頭望太虛。
便欲遨遊窮碧落,可知俯仰在方渚。
波光搖蕩曾何定,雲影浮沉任所如。
回首乍看新月上,手中垂釣已忘魚。
——清 陳元龍【遂初園詩十八首】之碕石磯

碕石磯是雲林山腳向南延伸入池的岬角造型,設計用途即是垂釣,上有一座茅亭供休憩。雲林山頂竹林環繞的翠微亭,我放了一個彈琴的人,暗藏詩句「獨坐幽篁裡,彈琴復長嘯」。轉過碕石磯,便是分隔大池與西池的環橋。西池中種滿蓮荷,水面近似葫蘆形,架在葫蘆腰上的便是竹深荷淨;前半池北岸中間有一水閣,對面是方勝之形亭。從環橋往南行,柳堤一直延伸到赤欄曲橋。時間設定方面,新月上,必然是黃昏;又夏季晚霞色彩特別濃烈,夏夜晚風也最為舒適。雖然詩句未曾提到彩霞,但就我個人而言,僅僅新月上,不足以讓我忘魚,只有滿天彩霞托著新月,方能使我忘卻所以。波光雲影極致燦爛是一定要的,這就是我的風格。

竹深荷淨

時間:夏季清晨
包含景點:環橋、方勝之形亭、水閣、竹深荷淨、璞石橋、九獅洞(頂部)

詩源:
雲深竹趣生,雨歇荷香定。
有客放舟來,風蟬動涼聽。
——清 陳元【海寧安瀾園雜詠】之竹深荷淨

竹深荷淨屬於後期擴建的景點,遂初園時期尚不存在,造園安排也較為疏闊;西池後半景緻除了水中蓮荷,便是岸上竹林;前半池的部分,竹深荷淨南邊有一大片桃林,方勝之形亭的後方為一片紫竹林,北岸基本都是竹林,在竹深荷淨前面一點,向北推伸出一漥長形小水塘,分岔口安放一塊石頭以利通行,稱之為璞石橋。水塘北邊有湖石堆成的九獅洞,被竹林遮掩,勉強可見其頂部。本圖設定時間為清晨,單純因為我想畫閃著綠光的天空,這只可能發生在清晨或黃昏;而竹深荷淨正面朝東,所以選擇清晨才不會逆光。圖右下角的環橋,被我硬扭到正面角度,就是想表現環橋的半圓形橋洞,與水面倒影組成一個完整的圓,其中的哲思——虛(陰)實(陽)合一,方為圓滿。

天香塢

時間:秋季傍晚
包含景點:群芳閣、天香塢、小樓、木香架、筠香館(屋頂)、山樓(頂層)、翠微亭(雲林山)、賜安堂

詩源:
四照亭虛倚曲欄,山阿叢桂出林端。
玲瓏碧玉千枝繞,燦爛黃金萬蕊攢。
馥郁不隨風乍散,氤氳如與露俱溥。
秋光留取天香久,月皎霜清仔細看。
——清 陳元龍【遂初園詩十八首】之天香塢

天香塢建於桂花林中間,北面和東面皆有假山,形成谷地,以保桂花香氣不易流散;北山臨大池南,東山頂上便是群芳閣。本圖所取視角,為的是清楚呈現天香塢的地理位置:圖面上方從右至左,賜安堂、雲林山(翠微亭)、山樓、筠香館(屋頂),標定大池至西池北岸;紫竹林是西池南岸,往東南行依序是木香架、有月洞門的院落和小樓,然後才進入桂花林;群芳閣又在天香塢東南方向。主角是桂花林,勝景自然在秋季,濃綠的桂葉襯托著金黃銀白的桂花,群芳閣下的桃杏樹葉卻已轉黃;時至傍晚,花香沈積整天,更為濃郁,正合適「人約黃昏後」。本圖初次於網路發表時,我下了句註解:「雁字回時,只有香如故」,典出李清照《一剪梅:紅藕香殘玉簟秋》和陸游《卜算子:詠梅》,其中的離亂惆悵無奈,指向安瀾園毀於太平天國的歷史。小時候看過一齣電視劇《八月桂花香》,主角是胡雪巖,時代背景便是太平天國之亂;陳其元(我的五世祖)身為左宗棠的重要幕僚,必然與胡雪巖打過交道,因此便讓我將八月桂花香的意象,與安瀾園毀滅連在一起。海寧城破之時,留守老家的陳氏族人被太平軍殺光,所以相約天香塢的兩人,會見時未曾想過這竟是最後一面,卻從此天人永隔……留下來的,只有雁字回時,記憶中的桂花香。

群芳閣

時間:春季下午雨霽
包含景點:赤欄曲橋、群芳閣、小矼、赤壁(背面)、南澗亭

詩源:
山頭小閣挹芳華,一望山頭總是花。
千樹寒梅香似雪,百層紅杏氣蒸霞。
平鋪不覺溪流隔,俯視無愁月影遮。
更愛秋香金粟滿,西風颯颯見霜葩。
——清 陳元龍【遂初園詩十八首】之群芳閣

本圖採取從賜安堂頂樓朝南望的視角,大池南岸的柳堤後方假山遍植桃杏,桃紅柳綠笑春風,花海的中央制高點立著群芳閣;續向南望,連通東池與南池的溪澗上架著一座小矼,石橋東岸、正面朝南池的是假山赤壁,池南岸中間有座南澗亭,同時亦借景園外的護國寺(屋頂、松林)。煙雨江南,所以我將場景設為春雨初霽,天青雲破處,群鳥出來覓食;散步柳堤的二人,男子已將雨傘收起,女子仍撐著傘,以防樹上殘留雨水滴落。此處要說明,原本群芳閣所在假山上也種植梅樹,但是桃花開時,梅花早已落盡,換上一身綠葉,如此便無法形成滿山桃紅的壯觀景象,所以本圖中我便將梅樹移除了。

南澗亭

時間:秋季晌午
包含景點:群芳閣(交枝楓)、小矼、漾月軒、赤壁、南澗亭

詩源:
一澗北通南,兩崖木斑斕。
赤壁若安在,孤舟豈堪憐。
丹霞漫彼岸,黃花憶昔年。
邀月時未至,水鏡照秋顏。
——民國 陳敏澤【安瀾園遙想之南澗亭詩】

上面這首詩是我做的,而且是畫完成後,配合圖面寫的。生平第一次做古體詩,說不定也是最後一次;因為國學造詣不高,寫不出七言,便湊首五言的。其實陳元龍的遂初園詩十八首之中,有南澗亭一首,但其意境,準確地說是描繪的季節,與我的設定不合,故沒有採用——本圖的季節設定為秋季,除了系列作品的季節平衡,亦為凸顯交枝楓的存在。南澗亭詩句看似寫景,其實除了頭兩句,餘下全是雙關語,因為這幅圖充滿象徵符號。圖中前景,南池南側沿岸的紅花,乃是紅花石蒜,也就是所謂的彼岸花;換言之,水面即冥河,彼岸已非人間,南澗亭裡坐著的,白衣者北斗,紅衣者南斗,「北斗注死,南斗注生」(搜神記)。黃色菊花,明日黃花也。依據錢氏的《海寧陳園圖》,赤壁前有一景點「鐵鎖繫孤舟」;我心理上堅實如赤壁的依靠(姊姊)已經不在,鐵鎖斷,孤舟人海漂流。南池西端的漾月軒,白日自無從賞月,「邀月時未至」;而舉杯邀明月的李白,最後撈月不成從舟中落水而死,所以末二句實際在說我尚未壽終,黃泉相見之時未至,但求此心明如水鏡,將人間真相照看清楚。本圖用隱喻手法,揭櫫系列創作真正目的:一場超渡逝者的建醮。

漾月軒

時間:秋季夜間
包含景點:漾月軒、赤壁、十二樓

詩源:
晚來閑步恣幽探,待月東軒倚碧潭。
明鏡未曾天上掛,冰輪先向水中涵。
搖光直欲通銀漢,散彩渾疑浣蔚藍。
坐賞空明人不寐,城頭乍聽鼓聲三。
——清 陳元龍【遂初園詩十八首】之漾月軒

漾月軒正面朝東,滿月初升之時,由於光線角度,水面從岸邊到水平線形成一整條反光路徑,「搖光直欲通銀漢」,可謂月夜景致之最。南池東端、漾月軒對面的十二樓,此刻應該正是笙歌進酒、燈火通明,益發凸顯漾月軒的清靜,以及軒中兩人遠離塵俗、「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的了悟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